Search

反社會並非精神病 環境預防是為關鍵,結合醫療推動關懷 社會安全人人有責

近年...

  • Share this:

反社會並非精神病 環境預防是為關鍵,結合醫療推動關懷 社會安全人人有責

近年社會安全之不幸案件,如小燈泡事件等,引起各界強烈關心,更重視社會安全網的建立。今日(2017/4/27),立法院衛環委員會邀請衛福部對於精神衛生法修法草案進行報告並備質詢。
質詢時,邱泰源委員先請教衛福部心口司諶立中司長/醫師:反社會人格和嚴重精神疾病的差異?站在醫學的角度,反社會人格不屬於精神疾病,它可能是發生某些事情產生的結果。如果將這些人都強制住院,反而會排擠其他真正有需要的嚴重精神病患。諶司長回應:最好的辦法仍是預防,透過了解成長環境,再從環境來預防。
接著,邱醫師談到精神疾病患者:從無差別殺人事件來比較,未必與嚴重精神疾病患者有關,強制住院的條件降低並不能有效避免無差別殺人事件。
所以,邱委員強調:強化社區安全網是正確的方向,也是小英總統的政策。但重要是落實關懷文化,提升公民社會民眾素質,推廣社會安全人人有責的觀念。邱委員建議除了再整備每個社區的安全防䕶資源,也應善用社區醫師/社區醫療群等資源,因為社區醫師最了解社區,從全人全家全社區的照護中,可提早發現社區問題並與社區團體共同關懷,才能真正落實預防工作。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
現任第十屆立法委員; 第九屆立法委員;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 臺大醫學院醫學系教授; 臺大醫院門診部 主任; 台灣家庭醫學會榮譽理事長。
View all posts